增加黃金儲備是外匯管理的新舉措 自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國際收支中貿易順差的持續(xù)擴大和外匯儲備余額的快速增加,以及部分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噪音的甚囂塵上,是否增加黃金儲備已成為國內學術界、金融界,包括相關部門的熱議話題。 有人認為,隨著黃金去貨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黃金的貨幣功能弱化,而作為一般商品其實用價值又比較低,管理成本高。因此,央行不宜增加黃金儲備。也有人認為,隨著國家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在美元出現(xiàn)大幅貶值的趨勢下,國家應增加黃金儲備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以優(yōu)化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胡曉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暢談其對我國國際收支形勢及外匯管理熱點問題的看法時宣布,自2003年以來,央行通過收購國內雜金提純以及國內市場交易等多種途徑,使我國的黃金儲備額達到了1054噸,與之前央行公布的600噸儲備相比增加了454噸,在世界各國央行已公布的黃金儲備額中,我國排名第五。 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引起國際國內市場的關注,也對5年多來的討論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筆者認為,國家有關部門在國家儲備管理上所采取的策略是正確的,措施也是有效的,而進場交易的時機也選擇得恰到好處。 黃金在國家儲備中的歷史地位 黃金作為國家儲備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在19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100多年時間里,在歐美各國相繼實施金本位制時期黃金更是唯一的官方儲備,同時也是國際支付進行平衡的最后手段,即使是在荷蘭等最后一批國家放棄金本位制實行金匯兌制之后,黃金仍然是一國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清算的重要手段。 隨后,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建立并在戰(zhàn)后實施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的新國際貨幣體系之后,黃金作為國際貨幣體系和外匯儲備基礎的地位仍然沒有發(fā)生動搖。只是當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fā)展和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作為國際間支付和清算手段的黃金其每年的生產量才不能與其相適應。同時,不斷增長的工業(yè)、藝術和個人收藏需求,也使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逐漸下降。特別需要提出的是美國為了維護美元的霸主地位,極力鼓吹“黃金非貨幣化”,并采取包括取消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承諾、按市價拋售庫存黃金、取消限制私人持有黃金禁令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劇了黃金市場的供需矛盾,并促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4月1日正式施行以特別提款權替代黃金的決議。 黃金退出了國際清算貨幣的功能 然而,作為國家財富和最后的國際支付手段,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地位并沒有隨著上述措施的實施而大幅度下降,歐美國家也沒有因此而大規(guī)模地減持黃金。例如1987年世界各國的黃金儲備仍然達到了9.4408億盎司,與1950年的9.5556億盎司相比僅減少0.1148億盎司。至于大肆鼓吹“黃金無用論”的美國,其黃金儲備一直保持在8000多噸的水平,即使是在去年遭遇到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在眾多的金融機構因流動性不足而陷入破產泥潭時,美國財政部也更多地采用了濫發(fā)國債來籌措資金向市場注資,避免采取拋售黃金以彌補其金融機構流動性不足的措施。 鈔票可以濫印,黃金不可減持。美國的舉措充分肯定了黃金在其國家儲備中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新興國家,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國,國力不殷實。因此,在適當?shù)臅r機、適當?shù)膬r位,相應調整儲備結構,適量增加黃金儲備,以夯實中國國力的基石,是完全必要的。 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重要作用 黃金是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乃是由于它具有其他形式儲備資產,特別是以美元計價的金融儲備資產所不具備的特點。 首先,作為實物資產,黃金本身就是一項價值實體,是財富的一種形式。而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在金本位、金匯兌制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僅僅是一種國家信用券。因此,當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來襲之際,與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外匯儲備貨幣相比,黃金更是一種可*的保值手段。 其次,黃金儲備完全屬于一國國家主權所擁有的國家財富,可以根據國家的宏觀經濟策略進行自由調控,不受任何超國家權力的指配和干擾。 像中國人民銀行自2003年開始的增持黃金儲備的增倉交易行為,就未受到任何超國家意愿的影響和干擾。央行也只需要在交易完成之后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一通報即可,由此避免了市場的劇烈波動,增加了外匯儲備的安全性,降低了外匯儲備資產結構調整的成本。與此同時,中國增加黃金儲備也兌現(xiàn)了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以保證國家財富不縮水。 黃金不可能成為國家的主要儲備 雖然黃金是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外匯儲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當今的市場條件和大背景下,黃金不可能成為外匯儲備的主要儲備資產,主要是受到特定條件的限制。 首先,黃金是一種自然的產物,它不可能人工合成。由此其有限的黃金產量將影響到黃金儲備的快速增長。 在我國,黃金的產量和分布曾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直接導致我國的黃金產量從建國之初的4.5噸/年開始,一直到70年代的30多年時間里。其產量也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基本維持在10噸/年左右的水平。而在這30多年時間里,我國拼其全力生產的277噸黃金也僅使國家的黃金儲備增加到400噸左右(1977年),約占全部外匯儲備的60%左右。 雖然自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黃金工業(yè)進入一個高速發(fā)展期,黃金產量很快突破了100噸/年、200噸/年的整數(shù)關口,而2003年我國的黃金儲備也已達到了600噸,但這600噸儲備與國內的黃金生產關系不大,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國際市場進口的。與此同時,2008年我國黃金生產量達到了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的282噸/年,但是與快速增長的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順差額相比,還是存在著相當?shù)木嚯x,而且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黃金工業(yè)也不可能與以往幾年那樣成倍增長。 其次,世界黃金儲備中的占有和掌握極不均衡。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tǒng)計資料,世界黃金儲備中的大約83%被20個發(fā)達工業(yè)國家所占有,雖然近年來由于歐元區(qū)國家的拋售其結構已發(fā)生變化,但總體比重變化不大。因此,在將黃金作為主要外匯儲備資產的傳統(tǒng)國家不愿意出售黃金的情況下,中國要想通過國際市場大規(guī)模增持黃金儲備,其操作難度很大。 目前,國內有專家按照20個發(fā)達工業(yè)國家的黃金在其全部國家儲備中的平均占有比為基準,認為中國在現(xiàn)有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其黃金儲備應該達到5000噸。筆者認為,當金融市場出現(xiàn)劇烈動蕩,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國際金價出現(xiàn)大幅下跌時,國家適當增加黃金儲備是可行的,但是將增持的目標設定在5000噸,是既不可能實現(xiàn),也沒有這個必要。 道理很簡單,這就像股票市場上一樣,當某一個股票已被大量機構鎖定時,一個新基金還要想擠進場去參與這個股票的增持,一是難度很大,二是沒有這個必要。 再其次,國際金價上下波動頻繁,也影響黃金成為主要儲備資產。近年來美元的大幅貶值已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黃金也跟隨其大幅上漲。國際金價從2001年的251美元/盎司,一路漲到今年的最高1000美元/盎司,目前徘徊在900美元/盎司附近位置。而國際金價的大幅波動,既增加了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的難度,同時也將會增加市場的投機交易行為,助推市場出現(xiàn)更大的波動幅度,這不利于央行增持黃金儲備的初衷。 外匯儲備的結構性矛盾有待于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 在日趨龐大的外匯儲備中,中國應該增加黃金儲備的結構比重,但在國內黃金生產條件和國際金融市場環(huán)境的制約下,我國外匯儲備多元化改革進程中黃金又不可能成為其主要儲備資產;我國外匯儲備中所呈現(xiàn)的各種矛盾,也不可能指望通過增加黃金儲備這單一的途徑予以解決。 單就我國外匯儲備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矛盾,還有待于從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匯率體制改革中求得解決。為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G20金融峰會召開前夕所提出的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和要求,表明了中國金融監(jiān)管當局的態(tài)度。但就外匯儲備多元化而言,它又是同世界經濟的多極化,同國際貨幣區(qū)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相適應的。 美元的霸主地位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已受到沖擊,但還未到轟然倒塌的地步。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一直處于國際支付決算地位的美元還不可能被其他貨幣所替代,而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將居于領頭羊地位,并繼續(xù)發(fā)揮關鍵性的作用。 至于今后央行增加黃金儲備到底會在國內市場操作。還是到國際市場上去操作?會在哪個時間段或哪個價位進場?我認為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只要價位合適、時機合適,就可進場操作,決不會拘泥于哪個市場、哪個時間段,這一點請投資者務必注意。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guī)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