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眾尤其是婦女對黃金的熱愛,不僅僅是因其保值增值、抵御通脹的功能,在她們眼里,祖祖輩輩的民俗里,黃金飾品是一份寵愛,父母對子女的寵愛,丈夫對妻子的寵愛,自己對自己的寵愛。 上周國際金價大漲,國內多地卻又傳出了大媽搶金的消息,中國大媽的群像再次被記入歷史。 中國大媽狂掃黃金市場 中國大媽的成名得益于那場轟轟烈烈的搶金大戰(zhàn),當時,國際黃金價格在4月12日至4月15日經(jīng)歷了一次震撼暴跌,直接從1550美元/盎司(約合人民幣307元/克)下探到了1321美元/盎司(約合人民幣261元/克)。 隨后,來自各方的搶購黃金消息,打破了供需平衡。各個城市的"中國大媽"更是圍堵金店,瘋狂"抄底"黃金,瞬間1000億人民幣、300噸黃金被大媽們掃了,約占全球黃金年產量的10%。 香港及內地各大金店均被搶斷貨,亞洲一度出現(xiàn)短暫性金荒。中國大媽就此一戰(zhàn)成名,被媒體稱為"完勝華爾街大鱷"。 據(jù)當時的媒體報道,南京寶慶銀樓甚至"打飛的"從深圳空運70多公斤黃金過來救急,在寶慶大堂里,凡是沒賣光的柜臺前都站滿了人,許多都是中老年女性,甚至有一家金店的門都被擠壞了。 作為購物天堂的香港也成了中國大媽們的戰(zhàn)場。 媒體當時報道稱,坊間可見,一批又一批被譽為"中國大媽"的內地婦人結伴來港金鋪大肆橫掃,賣斷檔的情形時有發(fā)生。 在香港的金店里,凡是足金制成品,無論飾金、金粒都被內地游客掃走。有金店透露,營業(yè)額在5月急升近7倍。 2013年的五一節(jié),香港立法會并不太平,一貫以辭鋒犀利出名的議員黃毓民,拍桌而起,大聲責問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最近的金價狂跌,我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娶兒媳婦買不到龍鳳手鐲,都賣完了,(內地)這么有錢?買少點龍鳳鐲子啦!讓我們兒子結婚也有龍鳳鐲用!" 龍鳳鐲,在中國南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中,是兩家的父母分別送給新娘的禮物,代表吉祥的意思。越重的龍鳳鐲,亦代表家境富足。在傳統(tǒng)上,龍鳳鐲是用純金鑄造,所以在搶金潮時成為重點光顧對象。 這樣的場景不只發(fā)生在香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金飾品柜臺前人頭攢動,國人就像買大白菜一樣把金飾品買回家。人民網(wǎng)(行情,問診)援引的數(shù)據(jù)稱,自金價下跌以來10天內,內地投資人鯨吞實物黃金300噸,約占全球黃金年產量的10%。 下跌也買上漲也買 然而,讓大媽們沒想到的是,隨后兩個月,金價迎來的不是止跌反彈,而是更為漫長的下跌,當時搶購黃金的中國大媽們悉數(shù)被套牢。然而,中國大媽愈挫愈勇。 7月1日盡管是周一,離商場營業(yè)時間還有半個小時的時候,在北京實物黃金銷售量最大的商場--菜市口百貨,就早已經(jīng)人頭攢動,上百位顧客很早就來到這里,等著開門。這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還是準備購買黃金飾品。 菜百公司投資部經(jīng)理李洋說,要是周末的話,門口8點就可能排起了長隊。李洋說,現(xiàn)在購買黃金的顧客基本出于兩種心態(tài):一方面覺得銀行存款利率低、炒股又有風險、通貨膨脹率也高,所以干脆買黃金保值;另一方面可能他們本身就想買金首飾,現(xiàn)在花同樣的錢能買更多、更大克數(shù)的首飾,大家覺得特別劃算,也加速了黃金銷售。 前期瘋狂抄底的"中國大媽"正在哀嘆損失慘重時,數(shù)據(jù)顯示,對沖基金連續(xù)第二周提高加大投資下注黃金反彈。截至7月9日一周持倉報告顯示,投機者黃金期貨和期權凈多頭寸增長4.1%達到35,691手。即便投機空頭頭寸增長至歷史最高,凈多頭寸仍然增長。由此可見,中國大媽沒必要灰心,他們的眼光與專家是一樣一樣的。 上周,由于伯南克轉變態(tài)度,表示美聯(lián)儲有必要繼續(xù)維持寬松貨幣政策,市場將其解讀為"購債計劃可能延續(xù)更長時間影響"的暗示。受此影響,國際金價觸底反彈,盡管上周五由升轉跌,上周仍交出了2011年10月以來最大周漲幅的成績單:從1220美元/盎司攀升至1280美元/盎司左右,周漲幅約4.8%。 對于中國大媽搶黃金與華爾街金融大鱷叫板,中國黃金協(xié)會副會長張炳南認為,全世界絕對不是只有中國大媽在搶金,在中國也不是只有"普通的鄰居大媽"才搶金,而是全球各種收入階層的投資者對黃金的集中性購買。無論是國家還是老百姓,都增加了對黃金的購買,說明黃金在人類貨幣和金融體系中的作用逐漸提升。這是基于世界經(jīng)濟和金融會慢慢從美國的"一體獨大",走向多極化,這是一個任何人都不可改變的趨勢。 張炳南稱,他個人認為搶金的行為是正確的。其次,他建議老百姓投資黃金的最好方式,是每年拿自己新增收入的一小部分買入黃金,每年持之以恒去做投資。這樣會更加理性與科學。 有分析稱,中國大媽們購買黃金目前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比較理性的態(tài)度,金飾品店顧客盈門,主要還是因為金價下跌飾品便宜了,購買者更多的是將黃金看作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 中國大媽愛黃金 大媽們大多沒有專業(yè)的金融投資知識,她們有的是來自生活的經(jīng)驗和文化民俗傳下來的對黃金的情結。 中國人對黃金的喜愛和大規(guī)模購買早已有之,只是這次是因為金價暴跌凸顯了中國大媽搶黃金的行為。 從至少2010年底以來,評論人士一直把中國民眾大規(guī)模購買黃金的舉動稱為黃金這種"野蠻的遺跡"(凱恩斯語)的又一個支撐。討論的焦點主要在于破解這樣一個謎團:中國大媽為何想買那么多黃金。 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毫不奇怪。中國古代王朝有著大量囤積黃金的悠久歷史。據(jù)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學者達布斯(HomerDubs)在《經(jīng)濟史雜志》(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1942年5月期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說,公元23年前后王莽執(zhí)政期間,國庫擁有約500萬盎司黃金。 據(jù)達布斯說,在王莽之前的漢武帝囤積了160萬盎司黃金。 為做比較,據(jù)達布斯估計,古代波斯帝國控制的黃金僅相當于中國古代人的1%,而在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國庫囤積的黃金僅相當于中國古代人的約8%。 據(jù)達布斯說,中世紀歐洲的黃金總儲備為370萬盎司,而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殖民美洲時期的黃金總開采量為583萬盎司。 有鑒于此,中國古代王朝的國庫可能是歷史上黃金儲備最集中的一個地方。 而中國民眾尤其是婦女對黃金的熱愛,不僅僅是因其保值增值、抵御通脹的功能,在她們眼里,祖祖輩輩的民俗里,黃金飾品是一份寵愛,父母對子女的寵愛,丈夫對妻子的寵愛,自己對自己的寵愛。 一位在金價跌跌不休前景未明時仍選擇買金的母親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不管將來金價是跌是漲,反正現(xiàn)在她覺得比較便宜了。這位女士給她的兩個女兒各買了一條金項鏈和其他金飾。 在金價下跌的那段時間,正在談戀愛尚未確定婚期的李小姐接到媽媽一個電話,原來媽媽覺得金飾便宜了,便沖到金店為李小姐囤下了很多金飾做嫁妝,李小姐的母親說:"我不管你什么時候結婚了,反正嫁妝我已經(jīng)備好了。" 在購買黃金的中國人中,很多人是為了結婚或者周年慶而買。還有人是作為禮物,買黃金送給自己。 金價可能從目前的價位上漲,也可能下跌。但中國人并非黃金市場上初來乍到的大玩家,而是最古老的玩家。 中國大媽還沒輸,華爾街大鱷也未必是笑到最后的人。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guī)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